抵達他方

〔蒙古〕路途

對外地的自助旅行者而言,如想在短時間內,造訪蒙古國各地的著名地景,或許選擇在地拼團行程,是最有效率,也相對能直接與當地人相處的途徑。這裡所說的當地人,主要是導遊、司機、入住的蒙古包主人家、小鎮商店與餐廳人員…。

著名地景散佈國境各處,動輒200公里起跳的距離,幾乎所有3日以上的行程,每日交通時間以5小時起跳,多則8至9小時;車內的流動空氣,來自於窗戶與天窗,而非空調;耳邊聲音來自導遊與司機的蒙古語聊天,司機播放的當地歌曲,以及沙塵吹拂的呼嘯聲。

記得十多年前到中國少數民族地區,同樣在巴士上經歷擁擠、燥熱、各種人與動物混雜的氣味,每一個顛簸都令我煩躁不耐,而當地人卻能在笑聲中渡過這段移動時光。如今,當同團夥伴表現出同樣情緒時,才突然發現,自己竟能怡然隨著車身搖晃,看著窗外晃動的地景,並深深感激,無論太陽從哪側曝曬,無論飛沙或走石,都是難得的體會。

偌大無路的荒遠,手機連不上網,又因顛簸,更遑論手寫紀錄途中所想。

移動時程大量且漫長,在無止盡的放空、打盹中,仍能有無數思緒散落腦海,或許不成體系,卻重整了原有生活中的焦躁不耐,時間好似不再值錢,但更無價。認識一個人的特質,就是透過真實的相處,標籤也不再重要,與夥伴們面對面24小時的好幾個晝夜,遠勝於演算法或各種人格測驗。

同理,自己是什麼樣的人,也在與人互動的好惡,以及與這片無盡風景的關係中,赤裸呈現。
經歷這段旅程,我更確信自己喜愛這種「浪費時間」的路途,與不經修飾,直接輸入眼中的風景。

車子在沒有道路的沙地、礫石、草原、山谷間,以太陽為相對位置奔馳,沒有Google Map與GPS,偶爾遇到其他車輛,就微微較量一下速度;戈壁沙丘最常出現的是駱駝,炙熱,卻總不出汗;當鼻子的乾燥不適稍微舒緩,發現窗外已出現河流,舉目所及出現翠綠,有草叢與遠方的森林,馬匹與牛群群聚喝水,遠方陡峭的山坡則是山羊。

一望無際的荒原,偶有長型裝置,原來是公共地下水井,提供動物群汲水,而對於多日沒洗澡的都市人而言,也想衝動的洗個露天澡,若是幸運,還能看到動物群喝水的可愛畫面。

隨處停下的大小便地點,可能剛好是沒標註在地圖上的地名。
而蹲下小解的屏蔽處,通常有好美麗的風景,與雜草鮮花的香味。

有一天,我們在行經兩小時的空曠後,經過一戶人家,司機停下給主人一包菸,我以為是過路費,但其實是此處離雜貨店太遠,因此司機每次經過時,就會順便幫對方帶一包菸。

在所有不可預期的道路狀況中,拋錨或許是最能預期的。當不對勁的聲響出現,可能是引擎零件出了問題,或是單純爆胎,如有恰好同行的其他車輛,司機們便一同快速排除狀況,即便沒有其他夥伴,司機也能獨自搞定。

道路救援靠自己,車輛保養則在營地,當觀光客們在帳篷內外拍照、苦惱洗澡水壓、熱水、4G、插電等都市需求時,司機們正與營地主人,憑藉自有的零件進行車輛更新維護。

有些城鎮,在遠方就能看到依山而建的形廓。有些據點則像是現代快速運輸的需求下,成為過路客短暫停留的功能性村落。至於有大賣場的城鎮,通常相鄰鋪設柏油的主幹道,在進入城鎮之前,座椅突然的平緩體感,是接下來手機即將連上4G的預告。

這些難以分類的群落觀察,無論是自然與文化長久累積的地貌,或是身體最直接的感受,都是經由一段段「揮霍時間」的搭車路途,才得以感受,無法事先預想或設計。

在這段為期9日,總長2,500公里的路途中,也終究不免思考,何謂生活必須,以及人生真正重要的時光。